查看原文
其他

师者丨吴中胜:既做先生,也做学者

新媒体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9-19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看到这里是不是一脸茫然想起那烧脑的文言文翻译
可在吴中胜老师眼里它却是宝藏般的存在!





 人物简介 
吴中胜,男,1969年生,现为学校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文学评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西省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执委。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光明日报》学术版等报刊发表文章1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人民日报》摘录1篇。曾获教育部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江西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赣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9年9月,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秉持严谨态度,乐教善教


“每次上讲台前我都会有一种演员即将登台的兴奋感,我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年轻人,同时也能与年轻人的思想碰撞出火花,从中获得的愉悦感是任何物质代替不了的。”吴中胜笑着说道。多年来,他都坚持在上课前浏览一遍课件,整理思路后再走向三尺讲台。如此具有仪式感的他可以说是对文学心存敬畏,对教学秉持严谨。



他的18级学生段新接对此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老师因为要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紧张的好几天没有睡好觉。老师提到这件事时,我还是有点吃惊,但转念想想,老师真的很负责!” 


吴中胜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他觉得年轻人的思维很活跃,能启发他的思想,给学生上课亦是对他的补充,他称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山鬼”、“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这是在吴中胜课堂上学生们自取的小组名,他让学生自行分组,每个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从而让学生自行发现古代文学的趣味性。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找两位同学分别读了两篇古代文学作品,他说读得好,他就买最好吃的面包送给他们,当然最后他没有食言,有两位同学得到了老师奖励,可惜我没有这个口福。”段新接羡慕地回忆到。


他说:“老师上课风格可以用‘风趣幽默’四个字来形容,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在快乐中更加深刻理解古代文学的知识,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老师有着自己上课思路,但从不会脱离课本。”



在教学中,吴中胜经常教导学生要反复研读、深度阅读经典书目,像“把核桃拿在手里颠来倒去那样”,反复把玩。“‘文以气为主’,中国的文字是要有语言的,是要有声音的。”他说,“我要求研究生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读经典书目。有些书目是由骈体文写成的,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一开始读可能会有点困难,但花多点时间去读,多读几遍后你会发现你慢慢地不仅接受了它的思想,理解了它的意思,还会受它的语言、节奏的影响,念起来朗朗上口了,读进去了则余味无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吴中胜拿《文心雕龙》举例,他说“《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每天读一篇,难免有一两天有事,算下来两个月能读完一遍,一年读六遍,三年可以读十八遍,世界上还有什么书是你读十八遍还没有读进去的。”


同时他主张减少课时,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时间。“对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阅读书籍很重要,他们要花大量时间沉下心来读书,老师讲得再多仅仅是指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学会去体悟。


教学科研互相推助,齐头并进
“作为高校老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也就是说,如何把这两者关系处理好?这是我们作为高校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很多老师会觉得教学和科研是冲突的,但我个人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推助的,‘互相推助’这个词呢不是我创造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谈中西学时提到的,所谓‘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我就借用来比作教学与科研。


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学与科研当并进。吴中胜受其导师李建中和汪涌豪的影响,在教学与科研领域不断探索,他主编参编教材4部,主编辞典1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6年6月以“优秀”结题)、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完成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目。他在《文学评论》等发表文章12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高校文科文摘摘录2篇,博士后出站报告入选“全国博士后文库”,出版专著6部等等,辛勤耕耘,收获颇丰。


吴中胜表示,自己主编参编的几本教材都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他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又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


如《文心雕龙》,既是他主讲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他醉心研究的课题。谈及《文心雕龙》就像打开了吴中胜的话匣子,“如果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当作皇冠的话,《文心雕龙》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我看来,它是用最美的文字表达了最丰富的文学思想。仅因一本书的讨论就组成一个学会的书并不多,《文心雕龙》的‘龙学会’就是其中之一。


持续性地研究这样一本文论巨著,吴中胜深感中国古代文论之博大精深,“几乎每天捧读《文心雕龙》,犹如沉浸在思想的大海中,与伟人神交,所以研究的过程,也是受熏陶的过程,有酸甜苦辣,更有思想的愉悦。


“我看到学生对我的评价,说吴老师三句离不开《文心雕龙》,这或许有点夸张,但是大致符合事实。”吴中胜笑着说。要说他最喜欢哪篇,他表示“作为《文心雕龙》的研究学者,全书50篇我都喜欢! 



在学生罗柠看来,吴中胜老师是一位博学洽闻、严谨治学的优秀学者,更是一位认真负责,亲切幽默的可爱老师,上课时古今中外的故事信手拈来,让学生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扎根红土地教育,投身赣南文化研究

吴教授见证了赣南师范大学从老校区到新校区的不断发展,也从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微霜的中年人,但不变的是,对教学的喜爱和科研的热情,以及对赣南这块土地的拳拳之心。


在今年的教师节上,吴中胜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他说“我出生于赣南,成长于赣南,学习在赣南,工作在赣南,赣南这块红土地生我养我也培养了我,我对家乡对母校的感情很深,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服务赣南的教育事业。



吴中胜不仅自己有着深厚的红土地情结,他还把红色文化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中,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从教期间,他指导了一大批研究生、青年教师,其中有许多选择了扎根红土地的教育事业,为赣南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历来有传帮带的传统,青年教师王从华在刚来校工作时就选择了吴中胜做他的指导教师,“吴老师在科研方面十分出色,工作也很认真负责,做学术有着一股钻研精神,并且他也愿意带领我们青年教师进步,在我申报课题时吴老师就给了我很多指导。”。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吴中胜愿意指导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他提到,年轻教师在经济、经验方面多有困难,压力比较大,把经验传授给他们既为他们分担压力,同时又帮助他们积累了教学经验。



十多年来,吴中胜不忘育人初心,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辛勤耕耘,潜心教学,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一名优秀教师的时代风采。他表示,教师早已成为了他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值得他一辈子奉献的事业。他说:“生活本身丰富多彩,不是只有锣鼓喧天,其中的酸甜苦辣也都要自己慢慢品味,我们应尽量于繁杂的人事中找到人生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的艰辛。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赣南人,吴中胜对赣南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形成文字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写的文章《客家人的家规家训》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时,他也会引导学生研究赣南文化。吴中胜还表示之后会花更多时间研究赣南传统文化。


此外他还经常运用自己学识,热情服务社会文化建设,先后多次担任省、市电视台诗词大赛评委,受邀到各地讲学17次,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想想大学期间能留下什么,毕业时能获得什么。不要让自己的大学四年白白浪费于虚华中!”吴中胜这样激励赣师学子。


一直辛勤耕耘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的他,

不忘育人初心,潜心教学,

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用自己的行动,

彰显了一名优秀教师的时代风采。




往期回顾

 时间轴 赣南脐橙早品尝南美巡演百团大战丨教师街拍运动会开幕式运动会精彩瞬间校运会之“最”支月英专题报告亲爱的赣师大,61岁生日快乐致赣师考研人 风物集  | 樱花季赣师晚霞赣师夏日丨赣师秋日 人物志  | 钟八莲钟琦地科学院十二金花教官日记1教官日记2丨彭建华 书单集  | 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新生栏  | 宿舍地图资助政策开学必备迎新掠影军训感言丨时间表

 GNNU 

文稿丨项玉玲

校稿丨李洛 曾艳秋

编辑丨陈灵

审稿曾琪 江梦茜 主编易晨璐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